年5月,南京市一家报纸的记者在一间不起眼的老式居民楼里,采访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
本来记者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了解一些关于抗战的老故事。没想到这位老人,竟然给他们带来了一段从来没有人披露过的秘闻。
回去查阅有关档案,记者们发现,这段发生在年6月的故事,当年中日双方居然都语焉不详,所有的细节居然都是首次披露。这家报纸如获至宝,经多方查证确认大致属实,便将其登报发表。
这便是著名的“日本领事馆*酒案”,这起案件的主角名叫詹长麟。
一、硕果仅存的特工
詹长麟,生于年,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能在年那场大屠杀中幸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他身上的奇迹远远不止活下来。
这些奇迹不在于他自己有多厉害,而在于他阴差阳错地和*统搭上了关系,从此被强行推上一场九死一生的隐蔽战斗。
事情要从年12月*统、中统两大特务组织在南京崩溃说起。
*统中统两大特务机关,以往对中共地下组织搞破坏样样拿手,但他们对日*侵华的各种准备都很不充分,尤其是情报工作相当滞后,既没有打探到日本人何时准备入侵,也没有为一旦战争打响预作潜伏准备,所以当年底日*攻破上海、侵占南京时,两统特务组织一时手忙脚乱,溃不成*。
这个很好理解,连蒋介石都没想到日*这么快打到南京,何况他下面的这些虾兵蟹将们。
日*进入南京后,中统全部撤走,连潜伏人员都没留下一两个。
*统稍微好一点,撤退时没跑太远,还在南京近郊,而且城内还留下两个女报务员。
当然,对*统常识有了解的朋友们会说,那时候还不是*统。*统要到年8月才正式组建,当时的正式名称是复兴社特务处。其中曲曲绕绕,甚是缠杂不清,故而在此统一称为*统,以使阅读方便。
戴笠在南京设立了一个特区,组织特工继续潜伏,与日本人对抗。南京特区的区长派人冒死进入城中,与两个女报务员取得了联系,不久后恢复了与重庆的联系,发出了南京第一条讯息。
陪都重庆一时传为美谈,赞誉两名弱女子虽是蒲柳弱质,却能奋起抗敌之志在敌后坚持。
戴笠大受鼓舞,加派人手到南京建立地下情报组织,准备发动对南京日*的打击。
打击主要分两条线,一条是忠义救国*,*统在南京城周围大概搜罗了多人的残兵败将、流氓、流浪农民等,在南京周围进行武装袭扰。
另一条就是对日本进行情报战,刺探日*侵华的下一步打算。
想的是很好,但世上之事,许多都不按预想得来。没过多久,戴笠便发现他的两条打算全部落空了。
忠义救国*的袭扰,因为脱离人民群众,与八路*敌后抗战立足于人民的斗争完全不一样,是纯粹的武装抵抗,人打完了也就完了。而且由于人、枪太少,对强大的侵华日*正规*完全构不成牵制作用。
另一条,刺探*事情报也没啥用处。侵华日*进攻非常猛烈、快速,刺探来的情报基本没有太大作用,有些情报甚至比日*进展还慢。
所以,搞来搞去,戴笠发现他安插在敌后的特工组织,似乎只有一个功能还能派上用场:刺杀日寇*官。
真是无奈!
无奈也得干。戴笠向南京特区发出指令,对驻扎在南京的日本**要员实施刺杀。
指令下达到南京区,区长钱新民傻眼了,戴老板你说说容易,大*撤离,南京城只剩下两个女报务员,连枪都不会使,你叫我们怎么去刺杀日本高官?
钱新民想了很多办法,直到年上半年,还是一筹莫展。
正当钱新民为难之际,戴笠发来了指示,立即启用65号潜伏特工,立即下手刺杀!
65号特工是谁?钱新民一脸茫然。
二、多年卧底派上用场
65号特工,对外名叫袁露,已在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潜伏5年之久,至今还没有暴露,堪称奇迹。
袁露非是旁人,正是詹长麟。
詹长麟年就开始潜伏了,当时中日关系尚未全面破裂,蒋介石一直不向日本宣战,所以日本在中国南京还设有总领事馆。
蒋介石指令情报机关派人打入日本领事馆,刺探日本情报。
起初打入领事馆的并不是詹长麟,而是一个叫王高科的特工,隶属于复兴社的特务处。
当时王高科的任务是观察日本领事馆的进出人员,以及他们的谈话信息。得到情报后,王高科向他的上司*泗清汇报。
王、*二人的工作很高效,挖出了日本打入南京的情报内线,许多名为日本人服务的汉奸相继被抓了出来。
日本领事馆感到非常蹊跷,察觉到内部出了奸细,但迟迟查不出到底是谁,于是索性将最靠近机要办公室的三名中国雇佣人员全部辞退,其中就有王高科。
这条线表面上看起来断了,但暗线仍然存在。
要说这名叫王高科的特工实在不简单,他早就留下了一旦出事的后手,他曾向日本人推荐过厨师、勤杂工等杂役人员,其中一个叫詹长麟的,就是他推荐的暗线。
王高科等人被辞退之时,詹长麟并没有被辞退,他工作地点主要是厨房、茶水间,与办公室距离较远,泄密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日本人留用了。
詹长麟早年在在国民**中当过兵,担任过国民*府警卫旅旅长俞济时的勤务兵,年12月在上海参加了保卫上海的战斗。
年他退伍回到南京,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出路,靠织绸缎谋生,王高科介绍他到日本领事馆当杂役,一开始颇有些抵触情绪,毕竟打过仗的人,对日本人没有什么好感。
但架不住王高科屡屡劝说,还是去了。
詹长麟长得眉清目秀,人又勤快、肯吃苦,负责对他面试的日领馆书记官宫下对他印象非常好。
去了没多久,有一天晚上,詹长麟突然被一人叫到鼓楼旅社4号房间见面,此人也是*统特务,名叫赵世瑞。
赵世瑞开门见山,把一柄手枪放在桌子上,亮明身份说:“摆在你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为国家服务,在日领馆继续当杂役,为*府当卧底。另一条是自杀,因为你身为一个中国人,当年还曾当过兵,现在居然为日本人服务,可杀不可留。”
詹长麟心里一惊,联想到王高科的不告而别,似乎明白了什么。事已至此,他不敢推辞,当即接受了任务,从此成为一名战斗在龙潭龙穴的*统特工。
从年到年,詹长麟一直胆战心惊地潜伏着,没有接到任何有危险性的任务,谁知5年后,刺杀日本高官这样极端困难的任务,居然落到了他的头上,真是让人不敢相信。
三、*统太没人性
詹长麟其实对*统并没有多么强烈的信任感,他的直观感觉是,这个组织太过冷冰,没什么归属感。
*统给他的物质待遇很一般,每月10块钱。再加上日本人开给他的工资,每月还有8块,一个月18块。
当时南京一百斤一袋的洋面粉价格是3块钱。换算到现在,一斤面粉约4块钱,一百斤就是块。詹长麟的18块钱,大致相当于现在2元。
就算当时主粮贵、菜果贱,这点薪水也不见得有多高,勉强能糊口而已。
*统对詹长麟的工作也一贯冷漠、无情、高压。
特工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才能投入实战,詹长麟没有任何特工培训经历,完全是个门外汉,充其量只能当低级情报员。但*统并没有设身处地为詹长麟考虑,而是一味要求他多提供情报,多提供有价值的情报。
詹长麟出于民族大义,对情报工作很支持也很用心。但是他懂的特工技能太少了,职业特工和业余菜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看人的眼神都不一样。菜鸟心里有什么事,往往都挂在脸上,眼神里都像挂着一把挠钩,随时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所以起初一段时间他什么情报也不会搞,一去接头,两手空空,总要被*统上司训斥一顿。
*统训人还特别容易上纲上线,詹长麟回忆说,有一次没拿到情报,被长官训话,要他搞三个反思:第一反思忠诚,有没有背叛组织。第二反思破立,有没有突破自己的成绩,有新的开拓。第三反思廉耻,有没有贪生怕死。
詹长麟没想到是这样的情况,心中难免有几分后悔。
但既然已经走了这条路,赵世瑞曾对他说过,特工是一条不归路,只能进不能出。詹长麟向上司吐露了自己的苦恼,上司也觉得确实有点难为他,于是找各种机会对他进行有限的培训,让他尽快掌握了一些基础技能,至少保证能进行情报窃取和传递工作。
詹长麟一边学习技能,一边也更加主动地和日本管事人拉近关系。日领馆的书记官宫下对詹长麟印象一直不错,詹长麟也刻意讨好他,争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慢慢取得日本人信任,向办公室靠近。
日领馆之前定过一些雇佣华人的标准,共有4条,一是不会日语,二是有家人在南京,三是外貌俊秀,四是干活麻利手脚勤快。詹长麟全都符合,尤其是第一条,不会日语,让日本人很放心。
书记官宫下认为,日本国内寄来的信件都是日文,詹长麟根本看不懂,所以就慢慢允许他干一些和办公室有关的工作。后来干脆让他去给日本总领事堀公一打扫房间卫生。
詹长麟暗暗高兴,堀公一房间是宿办一体的,里面必然汇集了日领馆最核心的机密,他虽然不懂日文,但他学习的那些窃取情报的基本技能,足以窃走资料而不让日本人察觉。
詹长麟窃取情报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现场监视,看总领事堀公一会见什么人,领事人员平时都去哪里。虽然听不懂日本话,但时间一长,也能大概听个差不多,知道谁去了哪。
二是偷。主要是偷寄给总领事的公私信件。一般是打一个时间差,趁总领事不在,当晚偷偷带回家,拆开后抄下来,再按原样封上。他自己刻了几个用牙骨做的假邮戳,盖上去完全可以以假乱真,从没有出过差错。
情报怎么递出去呢?
詹长麟为日本人做事,不仅日本人有时监视他,周边的老百姓也看不起他们,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