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谚语里,有“秋天留住汗。冬来不用炭”的说法。意思是指古人秋天不怎么出汗,到了冬天之后,身体会更温暖,而不怎么需要烤炭火。
这个说法,其来源应该就是“秋收、冬藏”。秋天的主气为“收”,自然界的植物以已经成熟,只待人们将其收获。
人体的经过炎夏的“熏烤”,秋凉之后,也应该开始静养,收敛神志,使阳气平复下来。这个“静养”的过程,也就是较少出汗了。阳气得到充分的静养、恢复,更能耐受冬天的严寒,而不需要烤火。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即使进入秋凉之后,也没有剧烈的运动,身体的某些部位还是有较多的汗出,这个现象,就应该引起注意了。如下8个部位多汗,分别说明一些身体的问题,建议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1、头额多汗:头额是足厥阴肝经的循行之所,如果秋凉之后没有什么运动,头额却经常多汗,一般和肝阳上亢有关。肝阳上亢之证,一般多有阴虚在前。这方面,大致和现代科学的“甲状腺”有关。建议保持情绪平和,尤其不要生气,以利肝经的气机疏泄;同时充分休息,不要熬夜。也可以喝点枸杞菊花茶,以滋阴潜阳。
2、鼻子出汗:鼻子出汗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如果没有运动、快速呼吸这些前提,鼻子平时也喜欢出汗,一般都和肺气不足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虚”的范畴,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肺气虚大多和“抵抗力不好”有点类似。肺气虚的调理,可以吃点补肺的食物,如猪肺汤、百合、白果、山药。也可以经常拍打双臂,以促进太阴经的气血周流,肺气充足了,鼻子出汗的情况会慢慢正常了;
3、脖颈出汗:出汗嘛,肯定是汗腺分泌得多,可是,脖颈上本来并没有多少汗腺分布,但也有人脖颈喜欢出汗,这种情况,一般和阴虚有关,尤其是阴虚有热的情况,可以适当进食一些滋阴清热的药食,如菇类、黑木耳、白萝卜等。现代科学认为,可能和内分有关,可以去检查一下体内的激素水平。
4、胸口出汗:我们常说的“心口”,其实属于胃脘,所以,心口出汗的情况,基本和脾胃有关,要不是脾胃失和,要不就是脾胃湿热。
现代科学认为心口出汗大多和血氧循环有关。这种情况的调理,首先还是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思虑伤脾,饮食上少吃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可以用*芪大枣泡水喝,有利于改善。
5、腋窝出汗:因为腋窝有很多大汗腺,腋窝出汗是比较常见的。大多数人当自己觉得头额开始有汗意的时候,腋窝其实已经湿漉漉了。但是,腋窝出汗太多,会有比较严重的气味如“狐臭”之类。所以,腋窝喜欢出汗、出汗较多的人,最好少吃葱蒜、洋葱这类食物,饮食清淡一些,口味淡一些。多吃水果蔬菜。夏天也可以适当用点收敛的外用品。
6、手足出汗:手心和脚掌心什么时候最喜欢出汗?当然是紧张的时候,俗话说“手心捏了一把汗”,也就是说的情绪激动、恐惧、等紧张情况下,迷走神经兴奋起来,手心、脚掌心就会出汗。但如果没有紧张情绪也出汗,一般都是脾失健运、脾胃湿热的原因。
调理的方法,可以从健脾益胃着手,如果有湿热之邪,也可以清热利湿。可以吃点绿豆、山药、茯苓这些健脾的药食。也可以饭后摩腹,且少吃寒凉、冷食食物。
7、后背出汗:后背为一身之表,也是阳气最为充足之处,为何运动之后常有“汗流浃背”这说?也就是运动的时候阳气充分发越导致。
如果背部没事也出汗,一般都是阳气虚弱、身体极度疲劳的结果。此时,我们需要注意好睡眠,充分休息。饮食也以营养丰富、容易消化为好,还可以进食一些滋补阳气的药食。如*芪、西洋参等,也可以适当吃点海鲜、红枣等滋补气血之物。
8、隐蔽处出汗:上面7种出汗,大多是比较“显而易见”的,而隐蔽处出汗,大多时候却只能“有苦难言”。一般来说,多和湿热下注、或者阴津燥损有关。湿热者清热利湿,如*柏苦参,燥损者滋阴润燥即可,如玄参、地*。也可以用点艾叶熬水洗澡,可以改善隐蔽出汗。
总之,我们的体表分布着很多汗腺,正常情况下,气温适中、没有运动时,不会有明显的出汗感觉。上述8种汗出,最好能及时调理一下。中医有“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的说法,秋天是一个“收”的季节,“秋天留住汗,冬来不用炭”,调理好了上述汗出,身体的阳气也会更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