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玄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栖霞印象一山一寺一住持
TUhjnbcbe - 2022/7/12 15:20:00
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913-1.html

早就想去栖霞山,只因俗事缠身,一直无暇顾及。偶遇机缘,终于达成此行。

一山,栖霞山

南京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金秋时节,天高气爽,去栖霞山登高望远,实为人生一大快事!

沿着山路缓缓而上,第一个映入眼睑的景致便是桃花扇厅。此刻的我,伫立亭前,思绪万千:“南朝兴亡,遂系于桃花扇底”。出于对李香君的景仰,便到桃花涧的树林中寻找李香君的墓地。因为我不熟悉此地环境,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回看半山红叶,该不是李香君的倩影?

几年前有资料记载,商丘李香君墓被破坏时曾现真人尸骨。如果资料属实的话,那么栖霞山上的这个墓就是李香君的衣冠冢了。我坐在亭下傻傻地想:如果真是李香君的衣冠冢,何不在附近修建一个与李香君有关的雕塑以示纪念,也不枉香君曾居此山啊!

逶迤前行,行至小营盘附近,看见一个40平方米左右的平台,平台中间是一个呈正六边形的塔基,在塔基的中间,竟然有一座精美的“佛像雕刻”,佛像盘腿座落在佛龛里,慈眉善目。旁边有一石块上刻有“双龙戏珠”图案。这会是哪代高僧塔林的遗迹呢?其塔林上怎么会出现皇家御用的龙纹?会不会是传说中的明代高僧素奄法师?

就这样漫无边际的想着,不知不觉爬到山顶了。在接近最高峰位置的山林草丛中,竟然发现大片野沙参,呈匍匐状,三五株一丛,从其茎的底部至顶部,像风铃一样整齐地排列着一朵朵精致的蓝色、白色小花,非常的娇艳。野沙参以前我见过,又名泡参,为桔梗科植物,和人参、玄参、丹参、苦参并称为五参,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中草药品种。根部入药,有清热养阴,润肺止咳之功效。栖霞山自古以来就盛产中草药,因而栖霞山又名“摄山”。听说,目前栖霞山的中草药品种有种,为了保护这些名贵中草药,栖霞山正在建设“百草园”。我想,这山真是宝山,我等俗人,如能居此山中,不受雾霾之苦,不受世俗之恶风浸染,尽享自然之美,该是何等惬意!

彼岸花

沿原路返回,半山腰上的红色彼岸花,格外醒目耀眼。彼岸花,开彼岸,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生生相错两不相见。传说彼岸花是开在*泉之路的花朵,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当灵*渡过忘川,便忘却生前的种种,曾经的一切都留在了彼岸,也是这长长*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往生者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独泣幽冥,花艳人不还。尘世忍离谁再念?*泉一路凝泪眼。叶落花开花独艳,世世轮回,花叶空悲恋。莫叹人间*黯淡,何知生死相怜远!……

就这样边走边寻找乾隆行宫,据史料记载:乾隆行宫占地余亩,有厅堂馆舍余间,是乾隆南巡中最大的一座行宫。可是,呈现在我眼前的行宫却是仅存的一处遗址,那座当年花了6年才建成气势恢弘的皇家建筑,于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的一场战火中毁损。望着眼前一些诸如青砖、柱础等建筑构件,不由感叹沧海桑田,星移物换,人世间的千万般无奈。

尽管有些许遗憾,但栖霞山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尤其是深秋的枫林,如火如炽,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难怪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挥毫泼墨,钟爱有加!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行走在松遮枫盖的山路上,我隐约听到了历史的回响!

一寺,栖霞寺

栖霞寺依山而建,层层递升,格局严整美观。这座千年古刹,是佛学“三论宗”祖庭,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的左侧有明征君碑,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大气磅礴,堪称镇寺之宝。

山门,也叫做空门,自古以来都有把出家看作是“遁入空门”的说法。踏进山门就进入弥勒佛殿,殿内供奉着袒胸而笑的弥勒佛。这是在寺院外也能经常见到的佛。小的时候,外婆就告诉我,弥勒佛的肚子好大,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后来长大一点再见弥勒佛,就想到宰相肚里能撑船那句成语。大学毕业以后,我却忘却了佛的宽容,对难容的事不肯放过,常为一些小事纠结。现如今,才觉得,我们“用己心度量菩萨境界犹如用平面的思维看待立体”。外婆还告诉过我,只有中国的弥勒佛慈颜常笑,外国的佛都是不笑的。由此想到郑板桥难得糊涂那句名言,笑对一切眼前事也是一种修为的哲学境界。

出殿拾级而上,是寺内的主要殿堂毗卢宝殿,光明普照,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佛后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海岛观音塑像,这是我喜欢的佛。只见观世音伫立鳌头,善财、龙女侍立在旁,观音三十二应化身遍布全岛。堂内塑像,工艺精湛,入化传神,令人赞叹。过了毗卢宝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据传,经楼内佛龛中供奉一尊用整块汉白玉雕成的玉佛,来自缅甸,极为珍贵。仰望藏经楼,眼前浮现出唐僧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坎坷场面,战乱中历代僧人为了保护好经书前赴后继,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寺内还新建了玉佛楼,正中供奉一尊玉佛像,玉佛雕凿精细,装金着彩,是台湾僧人星云大师捐赠的。说到星云大师,我就想起了他脍炙人口的四句话:满口的好话;满手的好事;满面的微笑;满心的欢喜。这也是大师告诉我们圆满人生的方法。

寺外右侧是舍利塔,整个舍利塔造型精美,不仅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佛文化对于我来说,是知识层面的断裂层,因为父母都是*员干部,不相信任何宗教。他们自己不信,也不准我们小孩子信。外婆常年住在我家,她老人家信佛,经常念经,逢年过节烧香磕头烧纸钱,我也跟着学。爸妈看见了,说那些是迷信活动,不准学。我参加工作后,入*提干,也没有接触过任何宗教。长期以来,我不礼佛,佛不理我,因此,错过了许多重大的佛事活动。早在年,佛顶骨舍利、感应舍利、诸圣舍利,“佛门三宝”就首次共同在栖霞寺藏经楼供奉,接受信众的瞻礼膜拜。我虽然看到报道,却没能前来观瞻。到如今栖霞寺已经举行了三届金陵礼佛文化月,我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尤其是第四届金陵礼佛文化月启幕,佛门三宝齐亮相,这样大好的机会,我又错过了。后来我看到有许多外国的留学生都怀着虔诚的心,在佛顶舍利前真诚礼拜,还直言,如果在他们的祖国,估计一辈子也难有见到舍利的机会,称得上是千年难得的缘分!星云大师在盛世重光大典上激动的开示:现在我们中国有了这个佛顶真骨,可以傲视全世界!

舍利塔东就是千佛岩,这是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被誉为江南云冈。虽几经人为破坏,风韵魅力不减,站在佛窟面前,便有一种庄严感由脚底而生,这时的你在不觉中平添一种虔诚,一种感悟。但我在隐约中也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担忧,由于栖霞山属砂砾岩层耐腐蚀性差,岩石加速风化,说不上哪一天这千佛庄严就会消失在我们眼前。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今,散落在南京四周的多数寺庙已消失在历史的烟雨中,就是今天能看到的,又有多少是当年的历史遗存?

离开石窟前,我突然想对我所有的朋友们说,假如你还没来过栖霞寺,还没看过千佛岩,就赶紧过来吧!你要是错过了,会遗憾终生的!

一住持,隆相大和尚

从网上得知,隆相大和尚,俗名吴传书,年于武汉归元寺依昌明大和尚座下剃度,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年至年历任该学院教师,教务长、副院长,现任江苏省*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美国休斯顿中美寺、南京栖霞古寺、无锡宜兴大觉寺住持。《金陵佛教》创刊人,为我国批准的首位获聘美国寺庙的方丈。

前不久,在朋友处看到隆相法师书写的金刚经抄写本,顿觉眼前一亮,这毛笔字沉稳中不失俊美,洒脱中不失端庄,恬静中不失遒劲。俗话说:字如其人。从书法中我感受到了法师的刚正、法师的毅力和智慧。

在中国佛教文化教育基金会沈亚明会长的引见下,我终于见到了这位深居简出、龙藏深泉的栖霞寺住持。果然如我所揣测,隆相法师超凡脱俗,气宇轩昂,恬淡的面容上透出博爱,深邃的目光里注满慈悲。他端坐在沙发上,会长也落坐一旁。我给他们敬上茶后,就静听他们两人闲聊,不知怎么说到了“东西”上。法师开口问我:“你知道‘东西’一词是怎么来的吗?”我说:“不知道。”法师接着说:“一次宋朝朱熹去会他的朋友盛温和,正巧盛提篮上街买东西了,于是朱熹便问他:‘难道不买南北?’盛温和答道:‘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类、木类的我这个篮子就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火类、水类我这个篮子就装不得。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

会长接口笑着说:“‘东西’一词是我们通常对一切物体的总称。因为古代通常把东西南北中与金木水火土相配,称为‘五行’。你要看看我写的《体解易经修佛道》那本书了。”

法师解释,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等;南北中则是属水、火、土。水、火、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化学现象或物质,容易被古人忽视。而属木的植物和属金的金属矿物普遍受到人们重视,可以用来代表一切有用的物质。所以人们便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面联在一起,“东西”一词由此而来。

会长笑着对我说,梁实秋说过:要学佛,还要看看易经,否则就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人。看来,你还是一个不完整的中国人哪!

我笑了,隆相大和尚也微微一笑。

曾经有亲友对我说过,隆相法师不愿跟人讲话。我感到奇怪,就问法师:“您为什么叫人家不跟您讲话。”法师轻声地反问我:“哦,你当时在场吗?”我摇摇头。是啊,我在场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怎么能听别人说风是风说雨就是雨呢?

我脸一红,于是悻悻地说:“我什么也不懂,还是回去好了。”法师笑着说:“你懂,你懂文学呀,你懂很多!”我知道法师在鼓励我,就又问了一句:“您是寺院的住持,寺院的一切都归您管吧?”法师说:“我是寺院的,但寺院不是我的。”怕我没听明白,法师又重复了一遍。

寺院不是你的,那又是谁的呢?我心中疑惑,但始终没敢再问。

告别大和尚,我在寺院中漫无边际的走着。

漫步在碧绿的白莲池边,耳畔响起隆相大和尚发起的“爱心书包”公益慈善助学项目的广播声音。这一慈悲善举,既传承了千年古刹散财济贫的悠久历史,又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行走在斑驳的石板路上,清新的山风伴随着抑扬顿挫的佛号传来,繁杂的心境立刻宁静下来。“方壇说法人欢喜,丈室谈经花雨香”,我想,形式多样的法事活动是一种教化,在满足着不同层次人们的精神需求。

身旁不时有身着马甲的义工走过,这是古寺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活跃在寺内各个角落,建立网站、承办杂志、开设公益课堂,成为古寺对接社会的明亮窗口。

值得浓墨重彩书一笔的是,隆相大和尚发起的华侨资金佰圆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内外捐建佰圆会修学苑,资助传统文化论坛、讲座、演出、研究和国际交流及在海外举办佛教、法会等;资助各级侨联组织实施公益慈善项目,开展奖教助学,扶贫帮困,治病救人,坏境保护的活动。大爱无疆……

夕阳里,钟声再次悠悠地响了起来,在山谷中、枫林间回荡着,这钟声直击着我的心底……我忽然明白了隆相大和尚那句话的含义:我是寺院的,但寺院不是我的。是啊,寺院属于一切众生!

编辑:法祥1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栖霞印象一山一寺一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