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半夏泻心汤”?
医圣张仲景就有一个经典名方来治疗这样的“老胃病”——半夏泻心汤。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痞满》中明确告诉我们说:“六淫外侵,用仲景泻心汤;脾胃内伤,用仲景苓姜桂甘汤,即尊古贤治痞之以苦为泄,辛甘为散之法。”“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组成:生半夏9克、*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连3克、大枣4枚(掰开)。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张仲景《伤寒论》——本图片来源网络半夏泻心汤——五泻心汤之首,是医圣张仲景治疗“寒热错杂”的心下痞证的经典名方。此方为小柴胡汤的变方,亦是七味药物组成,仅将小柴胡汤中柴胡换成*连,生姜换成干姜,就变身成为“寒热平调”的半夏泻心汤了。这七味药中有寒有热,性质上有升有降,功能上有补有泻,这首泻心汤究竟目的在哪里?它治疗的“老胃病”又应该具有哪些典型表现?从医案中寻找解题思路
名医俞长荣应用半夏泻心汤的典型案例:年,一位姓郑的32岁男性患者,他别的毛病没有就是容易恶心,那时候医疗条件也很差,这位男子一病就是两年多,后来因为发作的更频繁了,他开始寻求治疗。男子当时的症状:每一两天就会呕吐一次,除食物外还会有大量酸水。平时口淡无味,饭后胀闷不适,常有心中嘈杂之感,兼见腰痛,手脚欠温,大便尚可,但小便清长、次数多。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拟方:半夏9克、白皮参9克、*连6克、*芩6克、干姜6克、吴茱萸6克,炙甘草3克、大枣3枚。服四剂。——本图片来源网络郑某第二次就诊时已经是20天之后了,他自述这期间仅有两次轻微呕吐,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仅夹杂少量食物,且无酸臭气味。心中嘈杂不安的感觉也已经消失了,现在就总觉得口中有涎沫,手脚发凉,小便清长而频数。唇色、舌质已转正常,舌苔薄白而滑。拟方:半夏泻心汤去芩、连,加附子、炒白术、补骨脂各9克,煨肉蔻6克、肉桂1.2克(另冲),白皮参易为白晒参。嘱每三日服一剂,连服十剂,诸症基本消除。医案小结:患者食后腹胀是为“痞证”,而寻找到“痞证”的病机才是本题的关键。患者心烦、唇舌泛红此为热象,而手脚凉、小便清长又为寒象。所以,患者为寒热错杂的心下痞,当以半夏泻心汤主之。而呕吐仅是因为中焦脏寒,胃中无火,无力腐熟食物,胃气上逆所致,解决了寒热失调的痞证,呕吐症状自然也就消失了。——本图片来源网络其实,这样的半夏泻心汤正适合当下调理脾胃啦!众所周知,我们一到夏天胃口就不好,在加上夏季天气炎热,酷热难耐的时候,最喜欢来根雪糕或冰镇饮料,晚上跟朋友夜市摊去撸串吃海鲜小龙虾,这是你就会发现吃着吃着,就开始没胃口了,感觉可以吃很多但还没吃多少就饱,看着满桌的没事只能望而兴叹,很多人只以为是苦夏到了,不当回事,殊不知这是寒热失宜,吃坏了脾胃,这个时候真的应该请出“半夏泻心汤”,也许你就可以早点赶走“苦夏”的滋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半夏泻心汤这七味药物都调理了哪些问题?半夏泻心汤方证分析
我觉得有三个方面:一、下去的上来了什么意思呢?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应该是经过消化吸收然后向下走,而身体出问题了,负责消化吸收的脏腑,受寒了,“家中没有柴火”,消化不了。那要怎么办呢?食物堆着吧,什么时候有柴火,什么时候再干活,于是,我们的身体就开始“腹胀”,但是还是没有劈柴,食物越堆越多,我们就开始“打嗝、食欲不振”甚至“恶心、呕吐”、“常年腹泻”。这时候要怎么办呢?应该选择温胃和中、降逆止呕的药,这就是方中半夏与干姜的作用,半夏、干姜苦辛温燥,散痞消痞、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治本证之寒。二、凉的热起来了孩子生病了,当妈的一定会着急上火不舒服,这就是中医里说的“子病及母”,脾胃功能失调了,“上火”的自然是心脏,所以此方叫做“泻心汤”,对应到症状中就是:心中嘈杂、心烦、舌尖溃疡、睡眠不安、甚至失眠。心火宜清,清心需用苦药,也就是方中的*芩、*连配伍的意义。三、病症日久想下形容消化系统疾病都会用到哪些词呢?老胃病、慢性胃炎、总恶心、胃病得养。这些既定的印象说明什么?大家都知道脾胃重要,但也常常不当回事,往往开始治疗时都是拖到不能再拖的地步才去治疗,古往今来都一样。所以这首半夏泻心汤里配伍了*参、甘草和大枣,为的就是健脾益气、补虚和中,还可以为吐泻日久者补充津液。这就是半夏泻心汤所治疗的寒热错杂型痞证的特点了。夏季呕吐小贴士:看到这里的你,不知会不会有这样的困惑:“夏季误食寒凉引起的呕吐,可以喝藿香正气水啊,为什么要选半夏泻心汤呢?”——本图片来源网络此两种其实相似点在于均可以治疗吐、泄之症,而不同点在于藿香正气散治疗的是急症,吃了凉的食物一日之内就开始出现吐、泻不止的症状;而半夏泻心汤所治的吐、泻是慢性的,是寒热错杂兼见食欲减退、腹胀、心烦的病症。半夏泻心汤运用心法
曾荣修
一、半夏泻心汤之脉舌及表现之主症
1、脉:双关偏长,较甘草泻心汤脉稍大,若兼数大等必有兼症。
2、苔:薄白,若白苔厚腻兼湿重,兼*则化热,兼黑则兼伤阴。
3、主症:心下痞为主,有兼痛或胁胀痛,呕逆,肠鸣,大便难,溲*均常有之。
二、半夏泻心汤之加减法
01、大便潜血改干姜为炮姜,心中灼热或脉兼数或苔黑加玄参、花粉。
02、胃酸过多或苔白腻或大便溏重用干姜。
03、溲*加茵陈,溲灼热加滑石。
04、胁痛左关兼滑加芩炭、白芍,脉弦(编者注:“弦”字根据医案推测补入)加吴茱萸或同加芩炭。
05、咳者去参、枣、干姜改炮姜加五味子,喘加杏仁、厚朴。
06、腰痛加花粉、牡蛎。
07、不寐加肉桂或枣仁,多寐用原方。
08、头痛、牙痛面肿加赭石、牛膝、滑石。
90、外伤或有瘀血加桃仁、红花。
10、纳差加焦楂、建曲、二芽。
11、发斑加银花、玄参、土茯苓。
12、发热(无外邪)加滑石。
13、泄泻或便溏重用炮姜再加扁豆、怀山。
14、遗精加白薇、白芍、莲须、芡实、龙骨、牡蛎。
附:
陈潮祖老人言学习半夏泻心汤前需弄清4个疑点:1.此方反映了寒热共用的配伍形式,两种属性相反的药物配在一起,作用是否已被抵消?此证有气郁化热的阳证存在,亦有津凝为湿的阴证存在,有热当用苦寒的*芩、*连,有湿当用温化的干姜、半夏,将两类属性相反的药物配于一方,是仲景示人要从病变本质施治。何况每药都分性、用两个方面,相反的属性能够抵消,达到中和,难道*芩、*连清热解*,干姜、半夏燥湿运脾的功效也被抵消?所以,寒热两组药物能够各行其是而并行不悖。此方一出,遂开治疗湿热先河,后世不过多去甘药而加芳化药、淡渗药罢了。2.此方所治证象,反映了升降失调的病理改变,何以不用升清降浊药物?须知形成吐泻的基本病理是脾运障碍。用干姜、半夏恢复脾运,正是从本治疗,不是见证治证。若系饮食不洁,病邪直接进入胃肠,引起升降失调,方中*芩、*连又能直接消除病因,也是从本治疗,不是见证治证。所以此方能止吐泻,完全得力于消除病因与恢复脾运两个方面。3.此方所用*芩、*连原著明是用来解其气郁所化之热,今谓可以直接消除病因,是否符合临床?本方证的吐、泻、痞因外感风寒随少阳三焦内侵胃肠者居多,因饮食不洁病邪直侵胃肠者亦不少。前者用*芩、*连在于解其郁热,后者却有直接清热解*,消除病因的效果。只有全面理解*芩、*连的作用,才与临床吻合。4.痞为阻塞不通,脘痞而用人参、大枣、甘草等药滋补,是否更增其痞?本方原为误下损伤脾胃功能,邪气乘虚内陷胃脘而成痞结者设。系脾虚不能运湿酿成的痞、呕、利。用此补气健脾之品合半夏、干姜恢复脾运是完全必要的。何况此方配伍甘草、大枣亦不限于补虚,尚有缓其急迫之功。盖吐泻是胃肠蠕动增强的反应,胃肠之所以急剧蠕动,是肝系的膜络挛急使然。用甘草、大枣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