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婷
?编辑:*鑫磊
偏头痛是指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属中医学“头风”范畴。山医院丁元庆教授治疗偏头痛经验独到,现介绍一例偏头痛湿热夹瘀证,体会丁教授辨证思路和心得。
病案举例女,21岁,学生,山东德州人,年10月6日初诊。主诉:发作性头痛2年余。现病史:2年前出现发作性右颞侧头痛,以右太阳穴为主,可累及巅顶、颞、枕部;表现为搏动性跳痛,畏光畏声,发作时伴恶心、呕吐;发作前口周、双手发麻,面色蜡*;头痛持续时间多数在半天至一天,程度剧烈,痛甚则不敢活动,睡眠中常常痛醒,需静脉注射甘露醇方能缓解。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被诊断为偏头痛、癫痫性头痛,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半年余,出现精神差、乏力、嗜睡,头痛发作次数并未减少、头痛程度也无变化。后停服卡马西平,口服元胡止痛片。性格平和,饮食、睡眠、大小便均正常。月经规律,经期头痛加重。既往身体健康,饮食无明显偏嗜,也不喜甜食。16岁月经初潮。无明确的偏头痛家族史。颅脑MRI:脑内多发异常信号,考虑变性。脑电图轻度异常。血压:14.1/9.3kPa。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滑。
病机分析:肝风上扰,清空不宁,络脉失和,因而头痛时作时止。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以致发作时伴恶心、呕吐。目为肝窍,风阳上扰清窍,因而畏光畏声。舌质暗红系内有瘀热,苔薄*腻为湿热之象,脉弦滑责之湿热蕴络、肝风内动。辨证为肝胃湿热,夹瘀蕴络,生风扰神。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平肝熄风。方选陈茶芽煎加减。处方:土茯苓45g,羚羊角粉1g(冲服),川芎6g,天麻15g,白鲜皮18g,苦参4.5g,当归15g,僵蚕15g,蝉蜕15g,辛夷花15g(包煎),苍耳子6g,薄荷9g。14剂,水煎服,日1剂。
年10月20日二诊:服药后头痛发作次数减少,近2周以来,仅19日有一次头痛发作,发作过程、头痛以及伴随症状与以往一致。服药后精神体力佳,右耳持续耳鸣,夜甚。饮食、睡眠、二便无异常。舌质红暗,苔薄*腻,脉细沉弦。头痛发作次数减少,但疼痛性质以及症状、舌象尚无变化,提示湿热蕴络未化。脉象由弦滑变为沉细弦,为肝风有平缓趋势;脉细为湿热伤阴。处方:上方去苦参,加玄参15g、怀牛膝15g,改川芎9g。14剂,水煎服,日1剂。
年11月3日三诊:药后病情平稳,头痛未作。昨日月经来潮,较以往错后1周,经量、色、质均正常。自感手足发凉,伴汗出。右耳耳鸣如前,用力时耳鸣加重。情绪平稳,精神体力可,饮食、睡眠、大小便均正常。舌质红暗,苔薄*腻,脉弦细滑数。耳鸣为风阳上扰清窍所致,《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其脉弦细滑数为肝阴不足,肝胃不和。治法:养阴柔肝,平肝和胃,熄风除湿。处方:制何首乌15g,当归15g,玄参15g,女贞子18g,菊花15g,丹参15g,天麻18g,怀牛膝15g,泽泻15g,生白芍15g,白蒺藜15g,红花3g。10剂,水煎服,日1剂。
年11月17日四诊:病情稳定,头痛未作,耳鸣消失,余无明显不适。情绪佳,饮食、睡眠、大小便正常。舌质红暗,苔薄*微腻,脉沉弦。因不便长期服用汤剂,要求服用中成药。偏头痛极易反复发作,暂时的缓解不足为喜,仍需积极治疗,以图长期缓解。嘱禁食辛辣、油腻、肥厚、生冷等。治宜滋养肝肾之阴,柔肝熄风。方用杞菊地*丸6g,每晚服用1次。患者随访至今,头痛未复发。
治疗心得丁教授认为不同年龄偏头痛患者病因与发病机制有所不同,青年女性因于肝火、肝阳者为数相对较少,而无形之寒热与有形之邪气滋扰常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其发病除肝风、肝火、肝阳、肝郁之外,也可因湿热为患。
湿热头痛的病机为湿热蕴络,阻滞脏腑,扰乱气机,气逆生风。《本草经疏》提出:“盖湿胜则生热,热胜则生风。”内风挟湿热上扰,导致络脉失和,清窍失和,引发头痛。清热利湿,利气活血,熄风通络是治疗湿热头痛的基本方法。
在本病例的诊治过程中,丁教授首诊即明确患者头痛的根本病机为肝胃湿热,夹瘀蕴络,生风扰神,故治疗以清利湿热,疏肝和胃,化瘀通络,熄风止痛为主。处方中用土茯苓、白鲜皮、苦参清热除湿为君。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善于除湿、解*、利关节,常用于治疗湿热头痛。《本草备要》谓土茯苓“通祛湿热,补脾胃。甘淡而平。阳明(胃、大肠)主药,健脾胃,祛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除则筋骨利……去阳明湿热。”白鲜皮味苦,性寒,归脾、胃经,能清热解*、除湿止痒,常用于治疗头风。《神农本草经》认为白鲜皮“味苦、寒,主治头风。”《本草经疏》指出白鲜皮“苦能泄热,寒能除热,故主头风有火证……散湿除热。”《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苦参条谓其“寒清肝火,苦除肝湿”。土茯苓、白鲜皮、苦参合用,清热除湿,熄风通络,能清除湿热蕴络,有治疗头风、湿痹之效,故为君药。羚羊角、天麻、僵蚕、蝉蜕平肝熄风、通络止痛为臣药。羚羊角味咸,性寒,归肝、心经,功效平肝熄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搜风止痛,为肝风头痛、头风经久不愈之良药,合天麻、僵蚕、蝉蜕则平肝熄风、镇痉通络尤佳。川芎、当归为佐药。肝藏血,体阴用阳,当归味甘、辛,性温,善于养血柔肝,辛散疏达,通络止痛,与川芎合用养血柔肝,活血通络,为治疗头风之常用药对。两药合而为古代名方佛手散,养血搜风,药性平和,最宜于产后及女性患者。辛夷花、苍耳子、薄荷辛散疏理,疏达肝气,清利头目,通络止痛,为使药。诸药合用,能够清热利湿,平肝搜风,柔肝活血,通络止痛。
服药28剂后头痛发作明显缓解,考虑到湿热内蕴,日久伤血耗阴,阴血亏虚,络痹风动。治宜滋养阴血,熄风活络。三诊时,处方以当归、天麻为基础,加制何首乌、玄参、女贞子、生白芍增强滋阴养血之力;菊花、怀牛膝、白蒺藜配合天麻平肝熄风;丹参、红花活血通络;泽泻利湿,与怀牛膝降气平肝。诸药合用,共奏滋养阴血,平肝柔肝,熄风活血,利湿通络之功。四诊根据患者要求,结合女性生理特点及其病理变化,改用杞菊地*丸滋补肝肾,平肝柔肝,利湿通络,丸剂收功。
本文发表在《山东中医杂志》年第34卷,第12期,-页。此次发布作者有修改。本文由“麗東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