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扛霸君
编辑
既明、兔霸哥
在上一篇文章《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是中国文化导致的?》,笔者介绍了一些美国心理学者眼中的中国人心理问题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但同时也指出了,这些人的观察和判断可能并不准确,因为这些判断是通过套用西方心理学到中国这个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哲学体系和生活方式的国度而得出的。
那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怎么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心理学又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另外,西方心理学真的适合中国吗?如果不适合,那该怎么解决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呢?
我们还是看看一些对文化有了解的中国心理学家怎么看的吧。
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心理学
这不,笔者就找到了这篇年在《心理科学进展》上发表的论文《儒家文化对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
西南大学教授*希庭等人认为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身心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人表征心理问题产生了很大影响。浸润在儒家文化里的中国人更倾向用儒家文化符号来表征其心理过程,中国人的心与身是无法截然分离的统一体。中国人也就常把心理问题诉诸于生理问题,——把神经官能症表征为神经衰弱,把心理困扰描述为心慌、心悸或偏头痛等生理反应。这种表征方法确与文化有关系,但并不代表是坏事。
文章也提到,Bond()对儒家经典进行研究,发现在《大学》中,有三种态度与心理健康有关:谦恭、妒忌、反常。在《中庸》中,保持心理健康的原则包括:“慎独”、“致中和”、“素位而行”、“存忠恕”、“行三达德——智、仁、勇”。心理健康的标准可归结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古代中国针对心理精神健康也发明了医疗性做法,如基于中医的医学理论运用药物进行心理治疗。这更接近于今天的临床药物心理或精神医学。如《华佗神医密传》记载治疗发狂症:“登高而歌,见水而入,喜笑怒骂,不绝于口。舌生芒刺,面目火肿”。华佗先用一组清泻上焦兼养阴的药物:石膏、玄参、白芥子,半夏、知母、甘草、人参、麦冬、竹叶、糯米,饮之,使病人睡,待其醒时,用麦冬、玄参等养阴药又使之睡,再醒时重用熟地、麦冬、元参、山茱萸等养阴药饮之,一剂而愈。(《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
贰中西文化差异在心理学上的体现
堪萨斯大学心理与教育系的段昌明教授有着对中西方文化和心理健康的观察研究,他在报告《文化与心理治疗:我们为什么需要中国人的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文化对心理治疗有着潜在影响,强调了中国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演讲内容被记录在了同名文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