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便秘是因肠道传导失职所致,病位在大肠,但与脾、胃、肺、肾及气血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吴鞠通指出温病之不大便是因为“津液不足,无水停舟”所致,朱秉宜形象地将大便比为河中之舟,认为便秘多为肠燥,津不润肠。而引起肠燥的原因为“津不足,津不布”,津不足多因肺燥耗损及真阴不足,分别当治肺及治肾为主;津不布的原因为脾失健运,当治脾为要。
根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及整体观念,综合历代医家学术观点,本证属于中医虚证范畴,气阴亏虚为整个病机中的关键所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只有补气健脾,酌加滋阴养血润肠通便的药物,才能标本兼顾。
《*帝内经》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便秘肠燥与肺有密切关系。《医经精义·脏腑之官》曰:“大肠之所以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认为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的动力。叶天士曾谓“便闭不通,先开上焦”,叶氏认为“肺主一身之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而诸窍皆为通利”,并谓“丹溪每治肠痹,必开肺气,谓表里相应治法”,宗朱丹溪之法,治疗便秘,先开上焦,助肺气化,则便自通。
肺在五行属金,主燥。因金燥为上主宣发,所以肺先天宣发有余,而肃降不足。宣发主阳气,肃降主阴津,因此可以推出,肺与大肠先天阴津不足。因而治法当以滋养肺阴、肃降肺气为主。
玄参苦、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养阴、滋阴降火,是滋肺阴的首选药味,日用量3-5即可。
津不足的原因除了肺津不足之外,还有肾阴不足。肾主五液,司二便。肾阴是全身阴液之根本,肾阴亏耗,则肠道津液生成不足,无水以润肠。《诸病源候论》指出:“肾受邪后,虚而不能制小便,则小便利,津液枯燥,肠胃干涩,故令大便难。”《兰室秘藏·大便结燥》言:“夫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鸡峰普济方》曰:“肾虚水少,胴肠干涩。”因此,在组方配伍时需注重滋肾阴,壮肾水。
从《灵枢·杂病》“腹满,食不化,腹响响然,不能大便”中可以看出脾失运化亦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液和水谷精微,又能升清降浊。便秘患者病程较长,少则数月,多者数年之久,久病耗伤脾胃之气,脾虚失运,津液输布障碍不能布于大肠,临床施治时应健运脾阳,以助津液输布。
*芪、白术、茯苓、枳实补气、利水、健脾、理气,山楂、麦芽、莱菔子健胃消食,可与玄参配伍使用,每味3-5g即可。
朱丹溪指出:“老人、风人、虚人,津液少而秘者,宜以药而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胶等是也,不可妄用峻利之药攻逐,否则津液走,气血耗,虽可暂通,但过后复秘,且变生他病。”戴思恭认为:“气机不畅所致大便秘者,治当顺气,不可强通,若用通剂,虽可暂通,必当复结,且再结必甚于前。”古今多数医家均指出长期便秘者不可强通,此为治标之法,短期大便可通,停药后必复发。
在此方中,选火麻仁与上述药味配伍(日用量3-5g),共凑滋肺阴、壮肾水、健脾阳、助消化、润大肠、通糟粕之功效。
这碗健胃消食、润肠通便汤,管用、好喝、不苦。(1)日常,出于方便考虑,可用沸水泡茶喝;(2)所选药味不是唯一的,抓住中医应对便秘的基本思路即可,药味有多种配伍方式;(3)为了更好地达成、巩固通便效果,需要饮食、运动、良好的排便习惯配合,多吃叶菜、多运动、餐后或晨起排便等,非常必不可少;(4)慢病慢慢来,预防、康复、巩固阶段,尽量避免用大*、芦荟、番泻叶之类的峻利物品。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