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类终极问题”,我们医生要专业理智
有人说,要参透“生死”大事,医院走一圈。这话的确是有道理的。在这个时代,新生儿医院完成的,生,给一个家庭带来喜悦、希望。再说“死亡”,曾经听到有人讨论:“这个医生把病人好好的治死了,医术太差劲了!”“我医院给坑了,好好的人进去,不久就没了,医院了!”
作为一名医生,听到这样的“谬论”,觉得既难过又委屈。医院本来就是历经各种“生死”的地方,医院“不死人”呢?就算是国医院,收治各类全国疑难重症,那里的名医们也不敢打“保票”,百分百治好所有的疾病,相反,由于医院当作疾病治疗的最后一站,那里病人的医院要低。
星尘灿烂,不及人生一瞬人生短暂,从出生开始就在排队走向死亡,这个过程有长有短,因人而异。医生的职责是防止有人插队,但是有些人一定要插队,医生也是拦不住的。医生虽然带着“天使”的光环,实际上只是一介凡夫。医生不是神仙,略施小计就能起死回生,医生靠的是苦练“内功”,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各种手段,一次次的从“死神”手里夺回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很多时候,医生对于患者病痛和治疗效果的关心,更甚于患者和家属。
人类拥有“自我意识”,所以人人都是“怕痛”、“怕死”的。对于医生来说,敬畏生命、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们在遇到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甚至造成死亡的时候,当我们拼尽全力去守护,最终无力回天时,心中也会有愧疚、不安和难过。但是作为医生,我们不能把私人感情写在脸上,我们必须沉着冷静,面对人类的终极问题——死亡。国人普遍缺乏死亡教育,在如今复杂的医疗环境下,死亡也是对医生很大的考验。在遗憾发生后,医生不仅要第一时间处理好现场,还要保持理智跟患者家属充分解释沟通,得到家属的理解。
医院里抢救患者在普通病房,从开始抢救,到最终死亡,很多只有短短数小时,而真正最关键的就是那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考验接诊医生是否有足够的警惕,准确的判断,熟练的操作,默契的配合。很多时候,稍有迟疑,稍有偏差,便大大影响抢救成功率。死亡病例讨论,是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仅仅是科室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切实提升医务人员的临床诊断思路和诊疗水平,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的题中之义。就像战争,平时训练,战前演习,就像抗疫,日常培训,上岗前还要考核,抢救也是一样,只有不断重复,才能巩固熟练。经常讨论才能开拓思路,更新知识,既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又提升科室的医疗服务能力。
肿瘤科针对死亡病例积极讨论
周三晚上,利用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在医院分管院长的召集下,肿瘤科全体医生和护士长一起在会议室开展了死亡病例讨论会。时间选择在下班后,是因为上班时间各位医生都有不同的安排,难以分身,病房医生也不能留空。科室医生除了病房,还有门诊、手术、操作,以及病房、抗疫、保障等各种值班,院长还许多繁重的行政工作。所以一说下班后开会研讨,大家都赞同,因为是我们难得“碰头”的好时机。
此次病例讨论由郭院长主持。医院的分管院长,也是肿瘤科主任,医院管理和发展,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