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清热药概述
清热药,顾名思义,是指那些能够清除体内热邪、主要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它们在清解里热方面有重要作用,是中医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2清热药的性能特点
清热药多属于寒凉性质,味道苦涩。其寒性能够清热,苦味则具有清泄作用。因此,这类药物擅长清除里热。对于那些没有外邪侵袭、内无积滞、热在脏腑、气分、血分,无论是实热还是虚热,这些药物都能发挥清解作用。清热药的主要功效包括清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以及清虚热等。
清热清热即利用寒凉药物来清除里热,治疗里热证,也被称为清泄里热或清解里热。以治疗气分证和脏腑实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被称为清热泻火。
清热解毒治疗各种热毒证或火毒证的药物,则被称为清热解毒。
清热凉血主要用以治疗营、血分证的药物,则称为清热凉血或凉血。
清虚热针对虚热证的治疗药物,被称为清虚热或退虚热。
清热燥湿那些性味苦寒、主要治疗湿热证的药物,则被称为清热燥湿或苦寒燥湿。
03主治病证
这类药物主要针对的是火热之邪内侵或体内阳热过盛所引发的实热证,尤其是以热在脏腑、营血为主的情况。同时,对于因阴液亏虚、虚火内生所导致的虚热证,这些药物同样具有疗效。其适应症包括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咽喉肿痛、痈肿疮毒以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0药物分类
根据清热药的药性特点及其所主治的病证差异,这些药物被细分为五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以及清虚热药。
05使用原则
在应用清热药时,必须先明确热证的虚实属性,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清热药。同时,还需考虑火热邪气的特性,合理配伍其他药物。例如,针对火热邪气可能导致的耗气伤阴、动血生风以及肿疡等问题,可以配伍益气养阴、解毒消肿等药物一同使用。若里热伴有表证,则宜搭配解表药以实现表里同治,或先解表后治里;若里热伴有胃肠积滞,则可与苦寒泻下药同用,以通腑泄热。
06使用注意事项
由于清热药多性寒凉,可能损害脾胃功能,因此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需谨慎使用。同时,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所以阴虚患者亦应慎用。此外,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患者应禁用清热药。
接下来详细探讨清热泻火药中的石膏,其味甘辛、性大寒,主要归肺胃二经,能有效清除实热烦扰。它不仅能清热泻火,还可用于止渴煎和收敛生肌。使用时,可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进行火煅处理。
石膏
Shíɡāo
本品源于《神农本草经》,主要成分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其中主要含有的化学成分是含水硫酸钙。该药材主要产于湖北应城,全年均可采集。
在处方中,石膏常被命名为石膏、生石膏或煅石膏。其药性为甘、辛且大寒,主要归入肺、胃经。生用时,石膏能清热泻火并止渴除烦;而经过煅制后,其功效转变为收湿、生肌、敛疮及止血。
据《本草经疏》记载,石膏的辛味能解肌退热,甘味能缓解热邪,其大寒之性兼备辛甘之味,使得它能有效清除高热。作为清气分实热的重要药物,它主要作用于肺、胃经,擅长清泻肺胃之热,适用于治疗肺热喘咳、胃火上炎引发的头痛、牙痛,肝火上炎造成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以及心火上炎引发的口舌生疮等。
气分实热证:用于治疗温热病所致的气分实热,症状包括高热、烦渴、汗出及脉象洪大等。常与知母配伍使用,如《伤寒论》中的白虎汤。若气血两燔,出现高热和发斑,则可与玄参、知母等共同使用,如《温病条辨》中的化斑汤。
肺热喘咳:常与麻黄、杏仁及甘草结合,如《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用于治疗肺热所致的喘咳。
胃火亢盛,头痛牙痛:针对胃火上攻导致的牙龈肿痛,可与黄连、升麻等配伍,如《外科正宗》中的清胃散。对于胃火头痛,则可与川芎同用。
湿疹瘙痒,溃疡不敛,水火烫伤,外伤出血:湿疹瘙痒时,可与枯矾合用,如《景岳全书》中的二味隔纸膏。对于溃疡不敛,可与红粉共为末外敷,如《中国药典》中的九一散。治疗水火烫伤时,则可与青黛同用。对于外伤出血,可直接研末外撒。
一般建议煎服,用量为15至60克,且宜先煎。煅石膏可适量外用,研末后撒敷于患处。
根据年版《中国药典》,石膏中含有的含水硫酸钙(CaSO·2H2O)不得少于95.0%,而煅石膏中的硫酸钙(CaSO)不得少于92.0%。此外,石膏还具有解热、解渴、降血糖、促进肌肉生长以及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