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坳村,湖岭三大古村落之一,它的真实面貌,一直未去探查。
当地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黄坳三条岭,条条通天顶。没有通盘山公路以前,当地人都是从步道上往下走,同时还通过步道与周围村庄保持联系,所以这里还是少不了古道。根据村长陈道交介绍,黄金坳村的主要交通路线为黄金古道9公里、黄森古道6公里、蟠龙山古道6.5公里、朱元古道4.5公里、英山古道5公里等五大古道组成。咱们今天一路走来,真没想到金坳的步道保存得这么好,真赞一个!
登上山顶!我们从村文化礼堂旁新建了一条游步道,一路有5个风格各异的路亭。
如果站在最高处朝四个星期一望,一种“将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四面可以看到,四面可以看到湖上,有一片崎岖不平的山峦。没上去就亏大了!
若不能看到金莲树群,那就等于没有见到黄金坳村。我发现上山步道上有一棵年树龄的香樟,觉得挺好,哪里想到,这只是一个小儿科。村子里,我们还发现了苦麻树,树龄年也不算什么,1年才能称王,真是颠覆了我的认知!
据说,这里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蛇精作恶缠绕大树。雷公大怒,把那蛇精劈成两半的树干,如今却呈分叉生长的姿态,虽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顽强地生长在古道的石缝间。树荫掩映,凉风习习,是一个休闲、聊天、嬉戏的好地方。村子里就像这样的香樟、枫香、柳杉等多达20多棵,其中,千年来,苦树苗6株。
这个村庄是革命老区。党组织主调抓得不错!在古道旁边使用红色护栏。红色的井口在路边。据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浙南游击纵队在队长林鹤鸣和金时枢的带领下,从岭雅经川和来到黄金坳村。这支军队为了解决队伍和当地人民吃水难而挖的,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喝水不忘挖井人,当地人叫这口井为“红军井”。不但如此,部队还留下了不少红色革命遗迹。对有雅兴的亲可以逐项考证。
这种山顶上村子里居然有村歌,真想不到!回到家里,我特别上网搜索了《金坳之歌》(作词:金国宗;作曲:王仕俊),并听刘明明、卓晶莹唱这首歌,这首歌深深地被歌词打动:“岭上白云下”。红枫树古道,高顶湖光山色。柔风动竹节,寒月照树。田古村落多,秋香透空。哦,黄金坳,美丽的金坳,你七百年来,从未见过真爱。劈篾织玉器,拾柴煮葱。人生不老不老,百岁犹事农。变革新纪元,出海出山。企业不忘故里,道路如盘龙。哦,黄金坳,美丽的金坳,您七百年前,今天露了真容。”回忆过去,渴望新生!
村子里有大量的毛竹,祖辈们都以耕作和竹编技艺为生,竹编工艺远近闻名。从村文化礼堂中,我们了解到,千百年来,黄金坳村民利用屋前屋后的竹子,编竹席、竹篮、竹丝等,挑到山下卖。只是现在的年轻一代都出去创业去谋生,这个行业就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从山坳里经过,纸槽也全部荒废,纸山文化后继乏人。
《枫叶》的风景独具特色!回程途中,我们红枫古道下山,一路上多年树龄的枫树,现在正处于绝佳期。还有一个亲雅兴,可要抓紧哦!在这晴朗而温暖的冬天,如果你带着心仪的爱人,漫步于枫叶古道上,慢慢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心情自然会很愉快!
沿途趣事不少,我远远看见茶树上好像有一只山老鼠,急忙叫了个妇女不要动,拿起相机照相,走近一看,才发现是茶树的老树杈。有一点遗憾,同时也惊讶于造物主的神奇功底!那里有一块石头垒的洞口,它的用途也争论不休,有的说是避雨,有的说是农忙季节农闲时伯伯存放肥料,种子及工具用的,有时还赶上雨天钻进去避雨。
风一方独好!一路上我们看见不少毛竹,用竹海二字形容绝不了,村子里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个休养之地。沿途也有很多游客来古村落参观考察,也有来登顶健身,但是像我们这样纯粹的户外活动,很少和宣传有关系。
据悉,黄金坳村隶属瑞安芳庄乡,由黄坳村、金丰村、森山村合并而成,年1月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村庄,户籍人口多人。位于黄坳山顶,海拔米以上,有多年的历史。根据村内陈道交书记介绍,这里古民居建筑保护很好。现在依然保留着几十座明清民居,建筑布局整齐严谨,错落有致。虽历经百年风雨,但原貌依旧,文化底蕴深厚。当前,村里正从历史文化村建设着手,编制规划,改善道路,建立文化中心、民宿等一批项目,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业。沉睡七百年的黄金坳正在蝶变中!我们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