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文为作者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文:温州旅游体验师陈安生
图:温州旅游体验师林鸿麟(零碎伯伯)
屿山村坐落在温州市瓯海区西部泽雅镇境内,距温州市区40多公里,海拔多米,据屿山《朱氏家谱》记载,清雍和年间,朱氏太祖从青田县油竹宝幢关迁入,村落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步入这个高山村落,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村静、路平、景美、人和的新农村景象。在那碧绿的山谷中,青山环绕、绿树掩映、梯田层层绵延如带,依次排列的农房粉刷一新,庭院鲜花盛开,村路宽敞整洁。
给人的感觉,这里就是世外桃源。
村里人说,曾经,屿山村却是另一番景象,民居破旧不堪,石墙挨着石墙,村落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挑担子进出,都要侧身才能通过,经济收入没有,生活极为艰辛。特别是解放前,由于山区经济落后,收入低,村里很多人背井离乡,远渡日本谋生。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赴日先民纷纷在日本被害。据资料记载,当时泽雅一带旅日死难华工有多人,其中屿山村就达14人,出去的人只有少数能侥幸活下来。
除出国外,移居国内其他地方的屿山人也不少。屿山《南阳叶氏宗谱》记载,“族人迁移流离散布各地,自从屿山迁居各县也无计其数。近之,瑞安西屋,人口过千;青田水磨底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搬往建德新安江、青田船寮、永嘉枫林、岩头等地居住。开源流长,本固枝荣。”
可见,旧社会,屿山村的村民为生活所迫,大多数人不得不外迁找活路。
村民说,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党的好政策,屿山村实现了华丽转身。近几年来,村民的生活条件变好了,村庄的环境也变美了。村里的危旧房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小洋房,狭窄的村道变宽了,小轿车开到了家门口,村里有公园,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休闲廊亭,休闲绿道等成为人们集聚活动的好去处。
真的,当我们迈进屿山村时,立刻被古村特有的景色吸引住了。
村中古树众多,除一棵有多年历史的红豆杉外,引人注目的是位于村尾的苦槠树。这棵有着“温州市百大古树名木”称号的古树,树龄多年,胸围8米,古树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仍然那么苍翠、挺拔,充满着生机,那像大伞一样的树冠,茂盛的树叶把阳光遮掩地严严实实,留下一地树荫,给游人创造了一个休憩、乘凉的好场地。假如你走累了,在树下一站,举目远望,可以观赏到整个村落的美景。
修建于清朝的屿山庙,是瓯海区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泽雅镇保存较好的古建筑风格的庙宇之一,庙中古戏台造型风格独特,雕刻精致,是我市少有的类似建筑风格戏台。庙脚下有一条石子横路,据说此古道在古代被称为“官道”,是当时苍南、泰顺、平阳一带学子通往南宋皇城临安赶考的主要通道之一。上京会试,押解库银或者到上山(指瓯江上游丽水、缙云、龙泉、景宁等县)做生意都经过这里。
在村子里漫步,树树秋色,山山落晖,天高云淡,心旌猎猎。在参观古迹的同时,我们更是欣赏屿山古村新的发展。
你看!眼前,屿山人较好地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农家乐人气爆棚,吃、住、游、玩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模式正在村里形成。“屿山山庄”“云上人家”“西湖庄园”“三真馆”“屿山驴友驿站”“摄影基地”等,吸引了较多的城里游客前来避暑、休闲旅游和摄影创作。
一位屿山村的村干部对我们说,如今的屿山,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条件,坚持以农为主,协同发展的特色化道路,以乡村振兴发展为契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旅游+农耕文化”活动,做足了千年纸山农耕文化的传承文章。
的确,不到屿山村,怎识屿山真面目。听了村干部的话,心里忍不住默默地念着:泽雅屿山,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