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玄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麦 [复制链接]

1#

小麦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甘,微寒,无*。主除热,止烦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以作麹,温,消谷,止痢;以作面,温,不能消热止烦。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微寒,味甘,无*。主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

小麦气微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客热外热也,小麦味甘而润,润则阴生,故除客热。少阴之脉络咽,水不制火,则烦渴咽干;小麦气寒,则壮水清火,故止烦燥。

肾与膀胱为表里,气寒益肾,则膀胱热退而小便利矣。肾水足则生肝木,木滋则气平,所以养肝气也。脾统血,血热则妄行,下漏上吐矣;味甘益脾,气寒清热,所以止唾漏也。甘润益血,女人以血为主,血足所以易孕也。

《长沙药解》*元御

味甘、微苦,《素问》: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小麦是手太阴药。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润辛金之枯燥,通壬水之淋涩,能清烦渴,善止悲伤。

归经

《本草经解》

归肾、脾经

《长沙药解》

归脾、胃、肺经

淮小麦

《本草害利》

「害」小麦寒气全在皮,故面去皮则热,热则壅滞动气发渴助湿,令人体浮,皆其害也。凡大人脾胃有湿热,及小儿食积肝胀,皆不宜服。然北人以之代饭,常御而不为患者,此其地势高燥,无湿热重蒸之*。故面性温平,其功不减于稻栗耳。东南卑湿,春多雨水,其湿热之气,郁于内,故食之过多,每能发病也。夏月虐痢人,尤不宜食。

「利」甘微寒,养心除烦,利溲止血,止渴收汗。浮小麦涩敛,凉心,止虚汗盗汗,治骨蒸劳热。麸皮与浮麦同性,止汗之功稍逊。醋拌蒸,熨腰脚折伤,风湿痹痛,胃腹滞气。能散血止痛。面筋甘凉,解热和中。

面甘温,补虚养气,助五脏、厚肠胃,北方者良。《素问》云:麦属火、心之谷也。

「修治」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四月采,新麦性热,陈麦平和。浮麦,即水淘浮起者,焙用。

浮小麦

《本经逢原》张璐

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

《中药学》

药性:甘、凉。归心经

功效: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应用:

1.自汗盗汗

本品甘凉入心经,能益心气、敛心液;轻浮走表,能实凑理、固皮毛,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凡自汗、盗汗者,均可配伍应用。治气虚自汗者,可与*芪、煅牡蛎、麻*根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治阴虚盗汗者,可与五味子、麦冬、地骨皮等药同用。

2.骨蒸劳热

本品甘凉并济,能益气阴,除虚热。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常与玄参、麦冬、生地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使用注意:表邪汗出者忌用

案例分享:甲状腺术后

石上清泉、文墨风琴~

崇慧

守护平凡的独具匠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