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评: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国际视野”
当一个城市的学子具备了国际视野、现代理念,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才有了坚实的底座。在升学率往往成为教育集体焦虑的大背景下,这样一个指向民主、规则、国际视野的中学生论坛活动,更凸现了值得放大的启蒙价值
日前,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实验学校、红岭中学、翠园中学、深圳第二高级中学、新安中学、西乡中学和宝安中学等8所学校的学生干部登上了设在宝安中学的“精英论坛”,就“树立民主意识、规则意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公民”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这样一则很容易被忽略的教育简讯,因为和民主、规则、国际视野、公民这样的宏大词语维系在了一起,而获得了不一样的重量。事实上,这些年来,在深圳的教育领域,诸如怎样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公民等声音,已经多次出现过。
国际化是深圳的一种自觉追求。我们都知道,城市的国际化,最终取决于人的国际化。一个城市,无论其有多少高楼,人均收入有多高,如果它的市民没有国际视野,都不能认为这个城市实现了国际化。而人的国际视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国际视野,当一个城市的学子具备了国际视野、现代理念,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才有了坚实的底座。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里的“国际视野”?虽然,关于它可能没有一个十分精确的标准化表述,但我们总可以对它的基本内核进行提炼与梳理。比如,它要求一个人有全球视野与胸怀,具有与国际文化对接、交流、沟通的能力,具有相应的创新、务实能力,能够不断吸收新思维、新观点等。总之,要具有更开阔的“视界”。
更重要的是,这种“国际视野”应更多地体现在价值认同层面。现代教育的价值之一,就是培养出一群具备现代公民素质、具备历史纵深感与国际视野的人,让更多学子懂得什么是尊严、什么是使命,明白自己与他人以及与世界的关系,懂得权利与义务的边界,懂得去呵护和追求那些人之所以为人、并且被时间反复证明了的共同价值。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