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新手上路
- 1
- 11
- 2020-03-27
|
1#
t
T
发表于 2024-02-25 08:59
|只看楼主
冬季到来, 人们都会想到 “冬季进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到进补, 就会联想到“人参”, 其实中药里有很多种参, 不止人参一种, 比如人参、丹参、*参、西洋参、 南沙参、北沙参、太子参、玄参、苦参。 那么,这么多种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它们的功效相同吗? 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下面,我们就逐一去了解一下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鲜人参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晒参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参 (一)人参(《中国药典》记载)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 栽培者称为“园参”,野生者称为“山参”。 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 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 经水烫,浸糖后干燥,称“白糖参”或“白参”; 蒸熟后晒干或烘干,称“红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丹参 (二)丹参(《中药大辞典》记载)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 (三)*参(《中国药典》记载) *参为桔梗科植物*参、 素花*参或川*参的干燥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洋参 (四)西洋参(《中国药典》记载) 西洋参本品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沙参 (五)南沙参(《中国药典》记载) 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沙参 (六)北沙参(《中国药典》记载) 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子参 (七)太子参(《中国药典》记载)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玄参 (八)玄参(《中国药典》记载)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苦参 (九)苦参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各种参的功效差异和临床适应症 “人参”能够大补元气, 适合于大病、久病、失血、 脱液所致的元气欲脱, 可以回阳救逆,还能生津安神、 补脾益肺、安神益智。 如身体虚弱,面色苍白, 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等症。 但12岁以下的小儿、肝经火旺、 正气不虚者不宜用生晒参。 “红参”是把人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 经过了熟制,除了补元气、生津安神的作用外, 药性更温、火力更大、劲道更足、功效更持久, 温补阳气、养气血的功效更近一步, 更适合体质虚寒、偏阳虚之人。 如经常怕冷、手脚不温、眩晕倦怠、 疲劳气短、阳痿尿频等症。 “丹参”性微温, 是活血祛瘀的良药。 适用于血瘀、血热、瘀热互结引起的各种病证, 如冠心病、月经不调、痛经、外伤、肿瘤等病。 “*参”性平,补气药力较人参弱一些, 具有补血补气的功效, 尤擅长补肺脾之气,用于肺脾气虚不足。 “沙参”性凉,有南北之分, 功效相近,“南沙参”用于外感热病后咽喉干痛, “北沙参”用于肺气阴不足久咳不愈。 “西洋参”性凉,可养阴清热, 男女老幼四季皆宜。 优点是补气养阴、润养五脏,无温燥之弊, 适用于肺虚久咳、咽干口渴、阴虚内热等症。 “太子参”性平,补益之力远不如人参, 以益气生津为主, 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之证, 可用于气虚易上火之人, 适用于小孩子和老年人气虚病人, 为清补佳品。 “玄参”性凉, 能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散结, 用于热入营血、热病伤阴、咽喉肿痛等症。 “苦参”性寒,能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非滋补之品。 多用于各种皮肤病症。 虽然都是“参”, 但各有各的特点和长处, 任何一种中药,在临床使用时, 都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 舌脉辨证后对症下药, 方能直达病所、药到病除。 |作者简介| 林钐 副主任医师 医院肾病科主任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综合考核考官, 上海市科学技术专家库专家, 中国中药协会肾病中药发展研究专委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青委。 长期从事肾脏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 师从国内多位中西医肾病大师, 是“丁氏内科流派徐嵩年学术思想”传承人, 全国名老中医陈以平教授的名中医工作室成员。 擅长蛋白尿、血尿、膜性肾病、 IgA肾病等各种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 高血压肾病、尿路感染等的诊治。 尤其擅长治疗膜性肾病(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应用纯中医疗效显著,多数病患可获临床痊愈; 对慢性肾炎最常见类型IgA肾病, 病理轻者中医治疗, 病理重者中西医结合治疗, 延缓肾病进展; 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衰, 中医联合西医一体化治疗, 凸显中医疗效,解决西医不能之难题。 主持开展了中药高位结肠透析的新方法, 延缓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血透、腹透的时间。 还擅长“脾肾双补”,重视先后天之本, 对中医养生保健调理虚损病有独特疗效。 参编《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 《常见肾系疾病的中医预防和护养》、 《陈以平肾病治验传薪与临床研究》、 《徐嵩年学术经验集》等著作五本。 主持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健委等课题3项, 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二十篇。 研究成果参与获得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医院“优秀青年医药技人才”、 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届“海外中医中心人才”、 上海市首届“杏林新星”, 上海市“医苑新星”等荣誉。 作者 林钐 配图 林钐张小妍 校对 丁宇张小妍 排版 闵勇陈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