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属中医学“痹症”范畴,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痹病之因有风、寒、湿、热、痰浊、瘀血、肾虚等。而在治疗痹证的时候,各医家大多会用到参类药物,然参类药物种类繁多,性味归经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反。因此,本文就各种参类药在风湿病中的应用进行浅析。一、沙参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的作用,可治疗阴虚久咳、痨嗽咯血、燥咳痰少、虚热喉痹、津伤口渴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肺主气,故肺家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之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在临床中多用于治疗结缔组织相关性间质性肺炎、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炎,因此类疾病多以气阴亏虚为本,痰、瘀、热为标。然沙参有南北之分,临床见肺热征象,如鼻干,咳嗽咯痰,烦渴,或处于间质性肺炎急性期伴有发热时,应以南沙参为君,注重清肺化痰。当患者并无明显热象,以津伤为主要症状时,可用北沙参为君,以奏益胃生津之效。当寒热无明显偏颇时,南北沙参可并进,增强养阴之力,健脾润肺,培土生金。二、玄参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功专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散结。张元素曰:“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玄参既可祛外感之风热,又可去脏腑之郁热,性虽寒亦可补益,且滋而不腻。因玄参除滋阴降火外,尚能入肾经,启肾水上济肺肠,濡润皮肤、官窍及脏腑,故临床中多用于燥痹属于阴液亏虚,水不上济者,尤其是处于疾病活动期伴眼部受累,见目涩羞明,或视物模糊,或目赤肿痛等角结膜炎表现的患者。但其性寒凉,所以脾虚湿盛及便溏者忌服。三、丹参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用于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本草便读》云:“丹参,功同四物,能祛瘀以生新,善疗风而散结,性平和而走血,……丹参虽有参名,但补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为调理血分之首药。”丹参为理血要药,但与四物汤的补血作用不同,丹参是通过祛除体内积滞而起到补血之效。临床中,丹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结节性红斑、干燥综合征等风湿疾病的治疗中较为常见。因此类病常以发热、皮疹、红斑为主要症状,故都可从“瘀热”论治。对于有血液系统损害的风湿病,如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出血倾向明显等,所以无论是否伴有瘀滞或血液系统损害,也可加入丹参以畅行营血,以防涩滞不畅,血络受损。但应注意的是,丹参配伍藜芦后,肝肾保护作用减弱,甚至能诱发显著的肾脏损害,所以不应与藜芦同服。四、*参*参味甘,性平,入脾、肺二经,主要作用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等。《本草从新》曰:“*参,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虚,用以调补,甚为平安。”*参主补脾肺之气,功与人参相似但力较弱,用于中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体虚等症,常与补气健脾除湿的白术、茯苓等同用;除补气外,亦可补血,临床见面色苍白或萎*,乏力,头晕,心悸等气血两虚证,可与*芪配伍。在临床中多用于具有肌肉无力甚至肌肉萎缩、全身乏力等表现的风湿病,如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中期及缓解期。而在其他结缔组织疾病中,病至后期,邪盛正衰,如有关节肌肉萎废及气虚症状,亦可用此方扶正祛邪。编辑:屈应辉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扫一扫